“小弟弟,莫要闹!小妹妹,不要跳!娘亲归来,带来一包黄豆一包糕。”
一个七八岁的孩童,被一团红袄裹得严严实实。还未到秋分时节,现在的清安,午后还算颇为凉爽。孩童却一身寒冬腊月的年时打扮,左手握着一个拨浪木鼓,右手拿着糖糍粑粑。一边蹦蹦跳跳,一边用清安的乡音哼唱着童谣。
身穿红袄的孩童,跳着跳着就到了上源街。在上源街的街口,竖立着一座古朴坊门,坊门正中高挂一块牌匾,匾上有书:“知善知恶是良知”。
红袄孩童名叫南风。小南风不懂匾上,用的是什么写法字体,就连“善恶”二字,也是前些天刚刚请教的胡先生。可这“知善知恶是良知”几个字,小南风觉得写的是真的好看。
“胡先生的学问,是整个清安镇最大的呐!先生什么都知道呢!”小南风咬了一口糖糍粑吧,小眼睛立马弯成了月牙,有点粘牙。
清安镇,算不上什么百年古镇。但在江陵府的腹地,也实实在在的存在了六十多年,平平静静。
十年前,清安镇来了一个读书人。读书人一点没有游学山水的架势,也不像其他赶路的读书人那样,背着装满学问的书箱。
读书人空着双手,怀里揣着一本旧书,一来清安,就住了下来。
读书人来的第一天,就在清安镇办起了私塾。可能是自觉学问不够,以免误人子弟。读书人的小私塾,只教十岁以下的孩童,不分男女。
这在清安镇可是稀奇事,私塾刚开张的第一天,门庭若市。男女老少,好像整个清安镇,都来到私塾凑热闹。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清安的老乡,看热闹归看热闹。送我家娃娃去什么私塾念书?怎么可能嘛。家里的牛羊不放了?农田不耕了?猪草驴料不割了?哪能让我家娃娃浪费时间,去念书?什么时候,女娃也能学那圣贤书了?男娃女娃在一个屋,那还能了得?这个读书人,一定读书读烧了脑子。
读书人好像早就料到了这个情况,他开始家家户户的东奔西走。一个个地劝说那些家有孩童的大伯大娘,不急不躁,苦口婆心。
那些天,经常能在王叔的农田上,或是李伯的鱼场边,看见读书人的身影。他一边挽起袖子帮忙干活,一边和乡亲们聊天。这读书人,干起活来,竟然也是一丝不苟,一点也不像双手不沾阳春水的新手。
也不知道读书人,给乡亲们灌得什么迷魂药。有的不到半天,有的花费十来天时光,竟然真的让读书人骗来了学生。
望着一个个懵懵懂懂的小孩,读书人说不出的自豪。这些小孩,有的穿着草鞋,扛着锄头就来私塾上课了。这些小屁孩,哪有什么“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觉悟。
读书人姓胡,清安镇的乡亲,都叫他胡先生。
小私塾名为“清心”。
清安镇上源街清心私塾。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小南风虽然还是不太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胡先生说了。自己吃饱了,给旁边饥饿之人一口吃的,是善的一种。自己吃饱了,还要去抢别人饥饿之人的食物,就是恶。
当小南风抬起头,继续问胡先生:“先生,那自己明明饿了,却要给不饿的人粮食。和自己饿了,去拿别人吃饱了的人的粮食。是善还是恶呀?”
胡先生没有回答,只是微笑颔首:“先生只是告诉你最基本的善恶,小南风能从中思考出自己的问题,就得学会去钻研。等小南风想明白了,自己走出一条路来,那就是你的学问,到时先生还要请教你嘞。”
小南风听的含含糊糊,他只是看胡先生站在暖阳之中,笑得真是好看,也跟着一起咧开了嘴角。
“我得回去多多读书,钻研出胡先生也不知道的学问来!”小南风小手握了握拨浪小鼓,暗自下定了决心。
“啊!”小南风正抬头看着坊门,想着自己马上就能成为,胡先生这么有学问的人了。一下子撞在了什么人身上。
小南风一下就被撞得七荤八素,吓得松开了左手的波浪小鼓,右手紧紧捏住糖糍粑吧。心中暗道:完了。
他只觉得被一双大手拍了一下,自己被一股轻柔的力道托到了空中。还没等小南风反应过来,他就被来人一手抱到了怀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