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忽然转移话题。贾琏:“于大人可看到有一统贵州的方法,族群,或者谋个人。”
于俊亭摇摇头:“没有。整个贵州一盘散沙,北面播州杨应龙,领六长官司,二安抚为势力最大一股,可是不能压服整个贵州。”
贾琏:“何止是不能力压贵州,播州内部六司八姓,各自为政,谁上台都不行,其余人都不服。只有大周军队,看似活动在很小范围,但是连串成线,把各个势力分割包围。大周有庞大的族群,唯一首领皇帝,统一的政令,丰富的物质,善战的军队,这些都是朝廷战胜土司的有利条件。”
于俊亭:“土司们观点,朝廷有些人不顾这里现实,强行改土归流,必然失败。”
贾琏:“那是他们目光不够长远,知道的信息不够全面,思想固定在自己的认知之上。”
于俊亭:“大人给仔细说说。”
贾琏:“历史上,初期阶段都处于部落状态。后来,地势平坦的平原发展成一个个王国,不同地域王国互相征战,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然后不断向周边扩张。大周现在,南到大海,东到大海,北至荒漠,只剩下西面群山环绕。”
于俊亭:“大人不是看到西面群山环绕。”
贾琏:“这不,群山中被撕开一道口子,蜿蜒向远方。”
贾琏:“你知道贵阳新城之雄伟,大周铠甲之坚固,刀枪之锋利,道路之便捷。”
于俊亭:“没有最新了解,还停留在过去印象中。”
贾琏:“贵阳全部石城,可以容纳周边所有人口。城池高大,没有攻城器械上不去,城墙坚固,也不是他们能摧毁的。贵阳会成为贵州不可摧毁的据点。”
于俊亭:“刀枪,铠甲呢?”
贾琏取下佩刀递给于俊亭,:“这把刀可以斩断你们用的刀。周军的锁子甲,可以列装到士兵。我的小妾从京城到贵阳走了二十三天。”
于俊亭:“大人可是实话实说?”
贾琏:“绝无虚言,贵州道路修建完毕,还要快捷。你们思想上总是想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阵无力感向于俊亭袭来。:“大人,朝廷会先拿哪里开刀。”
贾琏:“就从铜仁府开始好了。”
于俊亭:“贾大人,铜仁府土司,并无违反朝廷律令之处。”
贾琏:“铜仁紧锁入黔咽喉,此地安好,湖广物资就会源源不断而来,可保贵州无忧。”
于俊亭:“看来大人是柿子捡软的捏。吃定了我们。”
贾琏:“丑话说在前头,后面看各位怎么做?会不会让朝廷满意。”
于俊亭:“是让贾大人满意吧?朝廷政令应该出自巡抚,张巡抚并无命令下达。”
贾琏:“事情要一步步来,本官今天来提醒你防备乱兵攻城。”
于俊亭:“好叫大人知道,这驿道周围大多都是熟苗,他们同汉人一样,服从统治交纳税赋,输出佃租,担负沉重徭役。”
贾琏:“摊丁入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取消人丁税,加重田税。无地农民摆脱了对国家的依附,他们就可以自由迁徙。或者移居他地,或者入城务工经商,促进人员流动,社会发展。”
于俊亭:“朝廷设置土司,就是防备生苗。取消丁银,土司召集不到人丁。怎么维护体制运转。”
贾琏:“设置流官好了。”
于俊亭生音有些高:“贾大人流官不熟悉周边情况。连生苗,熟苗在哪里都不知道。”
贾琏:“那就修城墙,设关卡,布城寨,把生苗熟苗分开来。不服从王化,就进行军事,经济上封锁。从货物购买上收商税好了。”
于俊亭生气说:“于是官老爷就可以坐在城里,垂拱而治。”
贾琏:“不可否认,摊丁入亩,会降低农民负担。要用人丁,官府给付银钱。收入,支出两条线,不可以以收抵支。”
于俊亭:“土司们彻底无利可图了,只有被迫放弃世袭职位。”
贾琏:“就是这样,土民要做官,也要经过科举。没有谁可以一生下来就是官。土皇帝的日子到头了。”
于俊亭:“土民科举,这儿连书院都没有。”
贾琏:“没有书院可以开设。一步步,从无到有,逐步改变。外地官员不愿意到贵州来,那就开科取士,举人秀才到县里任职。”
于俊亭:“那还不是黔人治黔?”
贾琏:“至少增加了人员上升空间,总有一天,会改变现状。”
于俊亭:“大人到现在也没说留给土司们的路。”
贾琏:“权势是没有了。可以就地转化为地主,商人把持一地经济命脉。好过被大军讨灭。”
于俊亭讨不到便宜。把话题转回来,:“大人说的乱兵攻城,可能性不大,你没去征税欺压他们,他们不会下山。”
贾琏:“就怕受到有心人鼓动。”
于俊亭:“贾大人,这铜仁府受摊丁入亩影响最大的,不是我于家。是知府张家。他家土地多,雇佣的人也多,依附的人也多。丁银都进入土地,那些人也失去了依附的意义,张家少了许多家奴。”
贾琏:“你的寨民,不也同样失去依附你的意义。”
于俊亭:“我身上还有世袭的广威将军。统领一两千人,没问题吧?”
贾琏:“没有问题,饷银呢?”
于俊亭:“只要大人,不取消我于家的封号,军队,其余的好商量。”
贾琏:“怎么个商量法。”
于俊亭:“大人,你看今天雨越下越大,也不方便出去,我让手下准备一些酒菜,咱们边吃边谈。”
于俊亭:“大人请。”
贾琏:“于大人,请。”
饭菜从食盒里端出来,却是羊肉,卤鸭,炖鸡,河鱼,豆腐,青菜,米饭。还有烧酒。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