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就算了,银背那五大三粗的,一招不慎,就得跟宁阳棣一起养伤了。不过可以找银背堆雪人,滚雪球去。宁玉盘算好后,扔下碗筷就去找银背了。

真是难得的清净。之前读书的时候,银背时不时的在面前晃来晃去。去了书院后,又有宁玉在身边叽叽喳喳。现在好了,两个坐不住的玩在一起了,宁阳棣可以安心读书了。

宁阳棣把碗筷收拾好后,烧了一壶开水。他回到书房,从箱子里翻出师父珍藏已久的好茶给自己泡了一壶。

宁阳棣最近在研究道家秘籍。世人所知的道家法术,不过是道士将其掌握的技术夸大了而已。什么所谓的掌心雷、沸水制冰,不靠道士的修为高低,全依赖于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一说一,道家在技术方面还是很有研究的。不过这些学问,在儒家看来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

随着宁阳棣读书种类越来越丰富,宁阳棣愈发觉得儒家自己内部分裂的很严重,让人看着一头雾水。

儒家先圣的学问,被后人传承的支离破碎,大改其道。原本食于神,认神为主并且高于君的儒家,不知从何时变为了食于君认君为主并明显低于君的儒教。儒家亚圣能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话。后世的读书人也都看到了,但为何又有儒生说出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种话。还有像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这种更无厘头的话。他们所犯的错误不应该深刻反思,避免以后再犯吗。讳莫如深,深则隐,难道只有掩盖住圣人所有的过错,他才是圣人吗,宁阳棣实在是搞不懂。

还有儒家太清高了,根本就看不起天下任何学派。在政治理念上和他冲突的,儒家将其称作旁门左道。不涉及政治的兵农医工,儒家视之为末技细学。在儒家眼里,天下之大,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可是先圣孔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的意思不会是让儒生只向自家先圣学习吧。

儒家在中原大地上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导致现在的人们也带上了这种毛病。他们通常以正统自居,对待别的民族,我可以包容你,同情你,帮助你,但我就是明看不起你。有位儒家大师,别人的国名高句丽叫的好好的,非要给人家改成下句丽。就连人家匈奴的单于也被他称为降奴单于,哪有半分尊重别人的意思。哪怕我打不过你,你兵锋杀来,我也能从容的说一句,蛮夷也。宁阳棣不知道这种心态会带来何种后果。但他觉得,应该是弊大于利。

其实陈平说的也有道理。同样的历史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这与儒家也不无关系。儒家的学问经过千百年的传承,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诡异了。历史选择大一统不是因为儒家,而大一统王朝最后崩溃,往往是儒家带头。毕竟为祸一方的官吏都曾是读书人,都曾读过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是他们都没把它当回事而已。当所有的读书人都不把这句话当回事的时候,那就说明是儒家本身出了问题。

所有王朝开创的时候,都曾以为自己能万古长存。但寿命短的王朝几十载,寿命长的也不过三四百年。既然王朝如同人一样,会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那么延长王朝统治时间就不应该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最终理想。读书人应该延长的是百姓幸福生活的时间。要想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唯一的途径就是技术的改革与进步。能改进技术的学问才是好的学问。所以宁阳棣最近对那些被儒家认为是奇技淫巧的学问很感兴趣。

宁阳棣想着这些事沉沉的睡去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了。他摸了摸空空的肚子,心想也不知道宁玉与银背相处的如何了。

宁阳棣披了件衣服走出书房,在院子里没看见银背与宁玉,倒是看见了三个大大的雪人。宁阳棣走进卧室,看见宁玉盖着被子睡着了。

“疯玩了一早上,她也累了,让她睡会儿吧,我先去弄点吃的。”宁阳棣关好房门,自己去厨房开始熬粥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