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兜里的两块“巨款”,李曼君离开马街,在九十年代初就有三条大街的石楠镇上转悠了整整一个中午。

有人摆摊做小生意,卖衣服卖鞋卖零食,只要能卖的,他们都在卖。

而刚从改革开放走出来的人们,消费热情高涨,只要有得买的,他们都会买。

看着那些生意火爆的摊子,李曼君无意识咽了口口水,她馋了。

而后,钻进了镇上唯一的百货楼。

楼高两层,一楼卖日用百货,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茶,样样齐全。

二楼卖服装鞋帽电子表,还有各种时兴的小饰品。

今天赶大集,人流量比平时大很多,每个柜台生意都很好。

“曼君来啦,要买点什么?”

调料柜的售货员大妈对镇上居民了如指掌,一见李曼君,就认出这是镇办公室李会计家的大女儿,热络招呼。

李曼君叫了一声阿姨,在那高高的展示柜上扫了一圈,笑道:“阿姨给我来两斤白糖。”

说着把两块钱递过去。

白糖一斤一块钱,两斤正好两元。

售货大妈把自封好的白糖上称称给李曼君看一眼,整整好两斤,递给李曼君,“买这么多白糖,要走亲戚啊?”

李曼君只笑着嗯了一声,就抱着白糖朝原身死党刘燕家快步走去。

售货员大妈只能遗憾的收回八卦目光。

刘燕家住在肉联厂背后的大院里,几十户人住在一栋五层的筒子楼。

肉厂八十年代末就迁到了县里,现在厂房变成镇上的鸡鸭屠宰场,一进来,到处都是鸡叫声,鸡毛鸭毛满天飞。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味儿,直到跨过大院进入筒子楼,这股味道才消散。

刘燕家在一楼,比楼上住户们多了一个用棚子搭起来的厨房,不用跟邻居抢公共厨房。

这也是李曼君选择来找刘燕的原因。

一个是因为两人关系好,值得信任。

再一个,就是她接下来想做的事,只有刘燕家的单独厨房可以满足条件。

当然了,厨房条件肯定是李曼君自己家的更好,但她可不想让她妈知道她还有私房钱。

这会儿大人小孩都不在家,厨房只属于两人。

刘燕不解的看着李曼君带来的两斤白糖,“你买糖干什么啊?”

“你把煤孔打开,火开大点。”李曼君按着原身的记忆,熟门熟路的在刘燕家厨房架子上取下铁锅和勺子,放到煤炉上。

一边操作一边解释:“熬糖稀稀,拿去换牙膏皮。”

“牙膏皮?”刘燕一头雾水,“你换牙膏皮干嘛?收破烂吗?”

李曼君挑了下眉,“也可以这么说。”

接着,神秘一笑,“我刚刚在街上逛,发现了一个商机,不过能不能成,还得看咱俩今天熬出来的糖稀稀。”

刘燕顿时眼睛一亮,立马积极主动的把炉门打开,对李曼君说:“带我带我!”

煤火舔着铁锅底,锅里很快就热了起来。

李曼君把剪开的白糖哗啦啦往锅里倒,用勺子匀速搅动,一边搅一边往里面舔一点点水,很快,小半锅糖浆就熬了出来。

“你家的花生粒呢,给我拿点。”李曼君问。

刘燕家奶奶在老家种了很多花生,卖不掉的那些就都晒好送到了刘燕家里来给孩子们当零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