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吴用哥哥的重用拔擢,他的做事、为人我是一百个放心。

我黑旋风李逵对我本身并不自信。自被任命为殿前司副殿帅后,论者如云!这个消息在朝野中,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好像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天鹅们不同意,觉得天鹅肉骤然降了一个档次;癞蛤蟆们也不服气,觉得癞蛤蟆嘛,长得丑,生来就是喝西北风的,突然有一只吃到了天鹅肉,让其他癞蛤蟆情何以堪;西北风也生气了,你喝我已经好几万年了,突然弃我而去,我的面子哪里放?你让东北风、西南风都怎么看?

所以,我的任命书不可想象。其实,不瞒您说,连我自己第一次听了,都觉得朝廷的这个决定轻率了,不靠谱!

想想我李铁牛,一介莽汉,出身牢卒,流落草莽。都说,李逵是个勇猛无比的武将,他的战功赫赫,连好汉们都对他非常钦佩。不过,也有人对我铁牛的任命持怀疑态度,认为我太过冲动,打前阵当炮灰可以,不适合担任这个重要职务。尽管是个副职,但要管日常业务,对铁牛的素质终究是个考验。他们的眼光好像在问我:你行吗?

铁牛自己也知道这些缺点,所以,在赴任之前,夜里潜入武胜军,找到了承宣使吴用哥哥,请教了一番。吴用哥哥满是担忧,不过还是仔细叮嘱了一番,叫我如此如此。又送给我一些管理、操练、待人之书,叫我好好研读,细细琢磨。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也。我回来后,就开始读《孙子兵法》等书籍,不过是温习一下。这些东西,在另一个平行空间,我早就烂熟于心。所以,读了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于是,把书扔到一边,开始翻阅殿前司的资料,算是提前熟悉业务、熟悉将来的同事们。就像教师上课之前,要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才能教得得心应手。

先熟悉自己的直系上司梁师成。梁师成,字守道,据说是苏东坡私生子,也不确定,但他的“六贼”之一的身份,在民间确定无疑。所以,今后要小心提防。

少年时代的梁师成非常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书法也特别棒。再加上刻苦用功,时常受到乡亲们的夸奖。但是,梁师成似乎不愿意加入“科举”之列,总想找一个比“进士及第”更好的办法,去谋取富贵。要是三番五次地参考,本来家里就穷困,到时非落个穷死不可。因此,他想走一条捷径,走一条与“科举”异曲同工的捷径。

有一天,他读到唐朝大宦官高力士的传记,大为感慨,并认为效法高力士,可以快速获取成功。梁师成是个有胆有识的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于是,他让人阉了自己,然后进宫当了太监。

有了高力士这个榜样,这个奋斗目标,一切屈辱与无奈,他都能忍受。进宫后,梁师成在做好卫生工作的同时,坚持练习书法。后来,他的一手出色的小楷字被书艺局总领贾详看上了。于是,贾详把他从保洁员提升到抄写秘书。从此,梁师成的人生发生了质的变化。贾祥死后,梁守道负责管理宫廷的机要文书。

在任机要秘书的同时,梁师成凭借已有的书法功底,研习赵佶的“瘦金体”书法。俗话说“招招会不如一招绝”,他终于被宋徽宗引为书法知己。随之,他的人生又发生了一次飞跃。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梁守道终于获得了进士文凭。不久,他晋升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侯。

有人说,梁师成的进士文凭不是通过考试获得的,而是靠权势谋得的。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原因在于:一则,此人争强好胜,且少年有才,进考场与各地才子们一较高下的可能性大;二则,他考取的是“进士及第”,而不是状元,要是弄权,他完全可以弄个第一名;三则,他的文章可能一般,但他的一手“瘦金体”书法,考官会一眼认出,然后暗中照顾,也是有可能的。

梁师成虽然被后人指为贪官、奸臣,但他的实际能力还是不可小觑的。由于工作努力,业务熟练,成绩突出,他一直升到检校太傅、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位比宰相。梁守道位高权重,又与皇帝赵佶是文友,朝臣们都怕他。宰相王黼尊称他为“恩府先生”,甚至以父子礼对待他。蔡京父子,虽然也是大权在握,但也得谄媚于他。故时人称梁师成为“隐相”。

虽然被誉为不出面的宰相,但仍免不了被人背后议论他“进士及第”的真假,还瞧不起他的出身:要不是穷困、下贱极了,怎么会当太监呢?听到非议后的他却自豪地说:别看我出身贫寒之家,但我可是苏轼的骨血。为了证明自己所说非虚,梁师成和苏轼的孩子们平辈而论、兄弟相称。不过,苏轼冤案的昭雪,确实是梁师成通过宋徽宗赵佶而操作成功的。他还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通过宋徽宗,解禁了苏轼的诗文。

他还曾经率领军队征过方腊起义,为宋徽宗立过战功。不过,梁师成也有很多负面评价,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欺压百姓,被人们称为“六贼”之一。

关于梁师成检校太尉一职。其实,读宋史,您会发现太尉满大街,您会觉得奇怪。其实,太尉在宋代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太尉,既可以是官,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尊称,而太尉的含义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恰好就有徽宗一份“功劳”。宋徽宗这个人是个爱给大宋换皮肤的文艺青年。他觉得公主、郡主、县主等都不符合古制,因而改成了帝姬、宗姬、族姬;他觉得侍中、中书令、左仆射、右仆射都名不正言不顺,因而改为左辅、右弼、太宰、少宰;他觉得大宋的很多州府的郡名不合理,因而要改赐,很多唐代没有的州没有郡名,因而要新赐;他觉得武选官以唐代开始设置的一堆内诸司使、三班使臣为阶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而强迫症一样的向文阶官看齐,改称各种大夫、郎。同样,三师三公的名称他也要折腾一下:政和二年,(蔡)京落致仕,依前太师,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诏:“以太师、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为三师,古无此称,合依三代为三公,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少,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认真相。于是以三孤取代了三公,说句无关的,如果没有徽宗这一哆嗦,南宋岳少保多半就是岳司空了。

但是,徽宗又觉得太尉这个官毕竟比较有“主兵”的古典意义,不应该废除,因而拿出来作为武臣“阶官”,在节度使之上,改太尉以冠武阶。因此,从政和二年九月改制以后的太尉,就是清一色的丘八,且逐渐泛滥。比如:政和二年十二月,武信军节度使童贯为太尉;政和七年正月,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宣和二年十月,河东节度使梁师成为太尉;宣和四年四月,常德军节度使谭稹为太尉;宣和四年十一月,彰德军节度使郑详为太尉。宣和五年十一月,郭药师为太尉;靖康元年四月,种师道为太尉。而且,宋代三衙管军(殿前副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马军都虞候、步军都虞候、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南宋的三衙主管公事)皆可尊称为“太尉”。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时,便被称为“太尉”。后来,北宋边疆实际统兵的部署、总管、钤辖、都监等“兵官”也被人称为“太尉”。

那么,梁师成的“检校太尉”又是个什么鬼呢?检校,就是审查、核对、核实。南北朝时期,当官差被派到某一个地方去处理事务,就在官职前加“检校”二字,那时不是正式官衔。隋朝时才有“检校”这一正式官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然不是正式拜授,相当于“代理”官职,但有权行使该职权。唐中后期,“检校”一职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实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宋朝从太师、太尉到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等,都有加“检校”之例,作为“散官”,与正职并存。而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是有官名而无实职的官称,没有品级,仅存名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