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赵桓的初步估算,即使只采用十厘米厚(这是考虑到这个时代没有动辄几十吨的卡车,大型马车顶多两吨重)的水泥路面,铺一里水泥路面,也要七八十吨水泥!

从洛阳到孟津港,四五十里路程,要想在数月内修通这条水泥路,每天至少要修一里才行(可采取多点开花,最后合拢的方法),那么,要供应这个修路速度,赵桓就需要一个日产七八十吨水泥的厂子!

日产七八十吨!年产两三万吨!在现代只算是个小厂子,但放在宋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他需要知道,一架水车,一个碾槽,一天能碾多少煤炉渣,多少矿渣。才能计算出,要修多少个水车才能满足需求!

虽然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他就已经进行了初步估算,为了提高水泥产量,他将碾槽设计的很大,光是配合的生铁碾轮就有一百多斤!

一个碾槽分十段铸造,拼合浇焊而成的的生铁碾槽,重达数吨!

按照他的估算,这样的碾槽,如果一小时能出一槽料,每槽料的重量应该在两百公斤,一天下来,就能加工四五吨的粉料!

那么,他只要有二十台这样的碾槽,就能基本满足修路的需求!

至于浇铸碾槽用的数十吨生铁,每天需要的煤渣,矿渣等原料倒不用太发愁,宋朝如今一年的铁产量高达万吨,产生的炉渣数量更是生铁数量的十倍,无论是生铁还是炉料都不缺。

煤是开封一百多万百姓的基本燃料,每天生成的煤渣更是多的没地方倒。

赵桓现在只要高俅赶紧建成一座水泥工坊,验证一下自己的各种预算。

很多东西,没有经过实际检测,所谓的预算往往谬以千里。

高俅当然知道皇帝最关注的事情,所以他早就说服金永年,让他拿出一座磨坊,直接改造成水泥工坊。

改造并不难,水力碾槽的结构也很简单,就是利用水车带动碾子顺着碾槽旋转。

期中需要用到锥齿轮改变力的传递方向。

锥齿轮可以用铸造工艺实现,并没有太大困难。

磨坊的改造其实并不费事,七八天时间就差不多了。

真正麻烦的是碾槽的铸造,运输,和安装。

为了做这东西,将作监的炼铁匠们已经忙活了大半个月了。

赵桓发现,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

为了追求水泥的产量,赵桓匠碾槽设计的大的离谱,六米的直径,即使他想了很多减重的办法,整体重量计算下来也有将近六千斤,即使分成十锻,每一段也有六百多斤!

为了铸造这个大碾槽,需要先用木头雕刻出十锻碾槽的外形拼合验证。

成功后,再用这些木头做模具,进行铸造。

光是熔化六千斤生铁,对这个时代的工匠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段六百多斤的碾槽,工匠们要分好几次浇筑。

运送浇筑好的碾槽的任务正好交给新造好的四轮马车。

碾槽运到地方,又要就地建炉,来熔化生铁,对碾槽结合处进行浇铸……

整个过程,赵桓都看在眼里,每一步都极为艰难,让参与的工匠们愁白了头发!

好在前世在工厂里摸爬滚打了七八年的赵桓早就习惯了这种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边设计,边验证,边改进的工作。

他整理了碾槽的生产过程,开始思考改进方案。

首先是缩小碾槽尺寸的选项被他首先排除,碾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未来水泥的生产效率,这个不能妥协。

接下来就只剩对铸造工艺的改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