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牧童是巴山钢铁厂的一个知名人物,他身上有一股文人骚客的“酸味”,按照有些人的话说,周牧童是看不起人的,他没有几个朋友,总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周牧童不是看不起人,而是他不喜欢和自己不是一条线上的人,或者说不是一个层次的多说话。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孤家寡人,好像没有几个朋友。其实他的朋友都是一些有档次的人。
李子木早在当保卫干事的时候就细细的观察过周牧童,他想印证一下周牧童是不是看不起人。
李子木通过观察发现,周牧童虽然是大重庆知青,他的性格脾气却没有山城人那种火爆性格,而是一种温文尔雅一副学究气派。周牧童说话的时候嘴里从不带“脏”字。按照四川人的话说就是不带“把子”。比如有人开口说话就是“他x的!”闭口就是“操xx”。周牧童每当听到有人这样说的时候眉头就会紧锁,这样的人他不会第二次与其交往了。久而久之,在钢铁厂交往的人少了,别人就说他看不起人。
周牧童这个性格特征的确害了他自己。如果他不是这个性格脾气,依照他的水平当这个宣传科长绰绰有余。就因为他有一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性格,就被人说成目中无人看不起人,他不但没有当成宣传科长,就连加入组织都成问题,多次申请都石沉大海。开始他还能积极向组织靠拢,但经过几年几次折腾后他就不再靠近了。
李子木看出周牧童的这些性格特征后,在他面前从不用军人的性格特征与他说话,周牧童就觉得李子木这个当过兵的人与其他当过兵的人不同。周牧童多次对李子木说:“你怎么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当过兵的人?”
李子木喜欢动笔写东西,经常和周牧童一块探讨写文章的方式方法和感想,久而久之,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李子木当了宣传科副科长,代理科长成了宣传科的实际负责人后,他对周牧童说:“周哥,你还是要向党组织靠拢……”
周牧童不等李子木说完就打断他:“你别说了!我是非常感谢党的,要不是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可我被有些人整服了,所以不想和那些人为伍,你就不要劝我了。”
从这以后,李子木不再劝说周牧童加入组织的事,但李子木有什么事往往先和周牧童沟通商量一下,听听他的建议和意见。李子木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而且也博得了科里弟兄们的一致称赞。李子木常对自己说:“自己就算是聪明绝顶,也不可能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顶不过三个臭皮匠。何况自己并不是聪明绝顶的人,自己与周牧童等人比起来差的很远,何不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义,这对自己不是很好吗?
李子木从来没有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他总是和科里的弟兄们一块商量,这样一来,他的工作不但轻松了,而且工作成绩也很突出。宣传科在各级报刊的上稿率大幅提升,多次得到省冶金公司的表彰。本来他的副科长要两年后才能取掉副字的,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不到两年的时间,科长前面那个副字就去掉了。
这天,李子木找周牧童的目的就是想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想请他谈谈陈红瑜经常到办公室来的利和弊。
周牧童落座后很认真的说:“子木,你突然找我来肯定有事,快说是什么事?”
“周哥,陈红瑜经常到办公室来找我,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没有?”李子木单刀直入的说。
周牧童惊诧的看着李子木:“怎么?有什么反应吗?”
“你没有听到别人说吗?”李子木不解的看着周牧童:“你们在办公室里不是经常议论我和陈红瑜的事吗?”
“嗨!”周牧童笑了笑:“大家开玩笑的话你也当真?如果按照你这样说的话,那你们不也开我和她的玩笑了?我未必和她也有事?子木,这些事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计较。如果真有人说的话,我去解释我去说。”
李子木轻轻的笑了笑:“周哥,不是你说的那么简单。如果有人把这当成正事给领导汇报了,我还能有好的果子吃吗?”
“子木,如果有领导真把这开玩笑的事当成真事的话我去说。”
“周哥,如果真要你去说的时候,可能后果就已经很严重了。”
周牧童愣愣的看着李子木:“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周哥,现在倒没有到那种地步,不过我看快了!”
周牧童瞪着眼睛看着李子木:“你这是故弄玄虚还是真有苗头?”
“已经有苗头了!”李子木就把黄贵族的妻子许先芝找李子菊的事给周牧童说了。
“吔!还真有这样的人啊!”周牧童很认真很严肃的说:“子木,要说防人的话,我们宣传科里第一个要防的人就是他。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搞小动作打小报告是他的拿手把系。我没有加入党组织就有他的功劳。你已经到宣传科这么长的时间了,你看他和哪个人的关系好?不过,有些话你不好亲自说,我出来替你说。”周牧童说到这里轻轻的笑了笑:“子木,不过我发现陈红瑜对你确实是有一些特别的意思,你能不能给我说说?”
李子木笑了笑说:“那你跟我说说,你和陈红瑜的事又是怎么回事?”
“唉!这就说来话长了。”周牧童给李子木讲了他和陈红瑜之间的事。
李子木听了周牧童的介绍后,内心深处非常庆幸当年陈红瑜拒绝了自己,这说明上天在眷顾自己,如果自己真和陈红瑜在一起的话,就没有和三妹李子菊在一起幸福了。
陈红瑜和周牧童不是一个学校的,他俩是下乡的时候才认识。陈红瑜在学校的时候,不但是学校的校花,而且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她的成绩不仅是班里的一二名,而且也是年级里的前几名。
陈红瑜从小的志向是能够上大学,可是初中毕业后她就下乡了。
当年,陈红瑜和班里五十个同学与另外一个学校的五十个同学一块来到巴山市,一百个人有三十个人分到新民公社当知青,陈红瑜和苟小慧、刘志梅三人分到新民公社长滩大队二队。二队是大队的知青点,陈红瑜是知青点的负责人,被人戏称为“点长”。三人有什么事就由陈红瑜出面找队里和大队领导解决。
陈红瑜在队里和大队很受人喜欢,由于她不怕吃亏,第一年就跟着社员学养猪,并且养成功了,年底过年前杀了一百斤猪肉,这在知青中是绝无仅有的事。公社就把陈红瑜树立为先进典型,大会小会都有陈红瑜露脸发言的机会。
第二年,新民公社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生产队和大队都推荐了陈红瑜,可最后走的却是刘志梅。生产队和大队领导都不理解,刘志梅的表现不如陈红瑜好,并且生产队和大队都没有推荐刘志梅,最后却是刘志梅走了。当时,人们不知道陈红瑜没有走了的真实原因,反而认可了公社副书记陆文章说的:“陈红瑜表现那么突出,公社要好好的再培养她,将来要她担任领导职务。”
后来有招工名额,陈红瑜还是没有走了,而是苟小慧走了。苟小慧临走的前一晚上对陈红瑜说:“红瑜,为了后半生的幸福,有时候不要太看重有些事情了。”
“小慧,你是不是……”陈红瑜看到苟小慧在流泪就没有说下去,她仿佛一下都明白了。她想起第一次推荐上大学的时候,她向主管知青工作的副书记陆文章交自荐材料时,陆文章说:“小陈啊!你如果不忙的话帮我把衣服洗洗?”
陆文章这是有意识的试探陈红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