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董卓在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神操作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旧帝而另立新君,立陈留王为汉献帝。同时,改年号为初平,致使天下局势愈发动荡不安。今年,正是初平元年,曹操在去年愤然发出讨董檄文之后,得到了各方诸侯的积极响应。如今,曹操决意会盟于陈留酸枣县,各方诸侯齐聚一堂,共商关乎天下苍生、国家前途的大事。
陈留郡酸枣县,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冲和交通枢纽。其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天边晨曦初露,十八路诸侯便陆续抵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他身披银甲,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队南阳精兵,威风凛凛。紧随其后的是冀州牧韩馥,他面容严肃,身披锦袍,率领着冀州的精兵,步伐整齐,军容严整。
第二入场的是曹操,只见他身骑骏马,身披战甲,英姿飒爽,仿佛是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英勇将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果敢,仿佛任何困难和挑战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的气势磅礴,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着整个会场。身后是他散尽家财才组建军队,虽训练时间短暂,但军姿挺拔,气势张扬,步伐一致。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等诸侯也陆续到达,他们或骑马或乘车,各带随从,皆是威风凛凛。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等诸侯,虽不及袁术、韩馥的声势浩大,但也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等则显得文质彬彬,但其麾下的兵士却也训练有素,不容小觑。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等,各带边疆精锐,气势如虹,他们或骑着战马,或身着戎装,展现了边疆诸侯的威武。
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他们或是老成持重,或是英姿勃发,各领着自己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酸枣县。
最寒酸的要数刘备了,三人三马,但救汉之志可昭日月。
最后入场的是李晨,只见他英姿勃发,脸庞俊美,一头短发干净利落。他的眼睛深邃而有神,犹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笔直的鼻梁,搭配着恰到好处的嘴唇,显得十分迷人。脸部轮廓分明,线条硬朗,尽显阳刚之气。紧随其后的是徐克,张斌和一万玄甲军。
十八路诸侯齐聚一堂,酸枣县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他们各自安营扎寨,准备商议讨伐董卓的大计。诸侯们在县衙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示团结。席间,他们畅谈天下大势,共谋大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诸侯们开始讨论起兵的具体事宜。有的主张速战速决,有的则认为应当稳扎稳打。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他们最终达成一致,决定联合出兵,共同讨伐董卓。
那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十八路诸侯各带精兵强将,齐聚白马坡。他们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各显威风。其中,袁绍,字本初,乃四世三公之后,家世显赫,声望颇高,自然成了诸侯们瞩目的焦点。
袁绍身着锦袍,头戴金冠,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缓缓行至会盟台前。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一派英雄气概。诸侯们见了,无不暗自点头,心中已有推举之意。
会盟开始,各路诸侯依次发言,讨论如何应对北方的威胁。言辞激烈,各抒己见,一时难以达成共识。就在这时,曹操,字孟德,站了出来。他目光如炬,声音洪亮,言道:“诸位,今日之会,非为争权夺利,乃为保家卫国。然,无主则乱,无纲则散。吾等需推举一人为盟主,统摄全局,方能一致对外。”
诸侯们纷纷点头称是。曹操环视四周,继续道:“袁绍袁本初,出身名门,德高望重,且有雄才大略,实乃盟主之不二人选。吾等何不共推之?”
诸侯们闻言,皆觉有理。于是,他们纷纷表态,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见状,也不推辞,慨然应允。他登上会盟台,环视诸侯,朗声道:“承蒙诸位厚爱,本初敢不竭尽全力,以保家国。今日起,我等同仇敌忾,共伐董贼,还朝堂与清明!”
诸侯们听罢,无不振奋,齐声高呼:“盟主英明!共伐董贼!”于是,十八路诸侯会盟,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敌大业就此拉开序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