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雍熙二十七年,仲秋八月。

宁国府,太平县。

县城位于黄山以北,古称“仙源”。

流经其境内的麻川河源自黄山,素有“仙源水”之谓,故以河名城。

太平县傍依名山秀水,天姿妖娆,水沃土丰;又承载千年历史,渊源邃远,底蕴丰厚。

在晴空丽日之下,石坚悠然漫步于县城遍布岁月印痕的石板路上,与士农工商、贫富贵贱各色人等擦肩而过,即使已在这世界渡过了三年时光,心中仍难以彻底挥去一抹亦真亦幻的迷惘。

如今的石坚已作了全套的道士装束,头上高挽发髻,横插一根乌木发簪,身上穿一件青布道袍,腰束杏黄丝绦,足下白袜云鞋,肩头挂一个粗布褡裢。

这一身的装束虽甚是朴素,但配上一张丰神如玉的面容,一副轩昂挺拔的身躯,便又别具一般卓尔不群的超拔风姿。

他在街头一座悬着“太平猴魁”的幌子与“沁馨堂”招牌的茶楼外站定。

茶楼门前站着一个青衣小帽、眉眼间满是精明之气的伙计,远远地看到石坚时便已走上前来迎接,到近前唱個肥喏,眉开眼笑地道:“清虚道长,您这些日子没来,小的可听东家念叨了您好几次呢!”

“清虚”便是石坚如今的道号,而且已在道录司注册,隶属道家正宗太上道别传分支,算得根正苗红。

他向伙计笑道:“多承侯老板惦念,也有劳小乙哥相迎。”

这名唤“崔小乙”的伙计连称“不敢”,随即一边引路向里走一边道:“方才东家使人传话来说稍后便到,若道长来了,便先请到楼上品茗听书。”

说话间,他引着石坚到了楼内,安排在二楼倚着围栏,可以俯视一楼大厅的位置。

此刻茶楼内已堪堪坐满,称得上生意兴隆。

之所以如此,一来固是这“沁馨堂”的茶点远近闻名,令客人感觉物超所值,二来则是因为那位正在大厅中心处搭台说书的孙老先生。

孙老先生年余花甲,名字不祥,因一张嘴说尽往古来今,道尽红尘万象,人皆称他做“孙铁嘴”。

近来孙铁嘴也不说帝王将相,也不说铁马金戈,却说起自去年开始由本县书局“墨香阁”刊印,大半年间已风行南直隶诸州府的一部奇书《西游记》,作者却是一听便是化名的“顽石道人”。

此书以前朝佛子金蝉儿西行取经故事为蓝本,却为他改了个法号唤作“三藏”,演绎成一篇瑰丽奇幻的神魔故事。其中一个个跃然纸上的鲜活人物,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往往令人读得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今日孙铁嘴正说到“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一回,说的是西行四人来到西梁女国,因那国主爱慕三藏圣僧的风仪人品,欲以国主之尊、举国之富招他入赘,由此生出种种因果纠缠。

这段故事虽少了往日情节中降妖除魔的惊心动魄,却多了几分人情爱欲的荡气回肠,同样令楼上楼下的茶客尽都敛声屏气,侧耳倾听。

在此期间,崔小乙已用托盘捧了一壶上好的“猴魁茶”及四样干果点心,送来石坚的桌上。

“猴魁茶”算是“沁馨堂”的招牌名茶,如今已风行江南六省,受无数文人雅士追捧。

当初“沁馨堂”的东主侯静山一穷二白地孤身来到太平县,登门拜访本县第一豪富的赵员外,凭着一副儒雅风流的俊秀人品娶到赵员外家名为“掌珠”,亦素来被视为掌上明珠的爱女,而后便凭着这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猴魁茶”,只五年时间便经营得不逊岳父的偌大家业,消泯了所有诸如“小白脸”“吃软饭”的风言风语。

据说这茶叶产自常年云锁雾绕的仙猿峰绝巅,因山势高峻奇险人踪绝迹,只能由驯养通灵的猿猴代替人工采摘,再经杀青、毛烘、足烘、复焙等繁复工序制成,色、香、味、形皆独具其妙。

崔小乙送来的这壶茶虽然不是传说中只向极少数贵客提供的极品,却也算得是第一流的上品。茶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茶汤清绿明澈,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

石坚一面享用茶点一面听书,心旷神怡甚是悠哉。

孙铁嘴的一段故事终到尾声,说完圣僧用行者计策跳出西梁女王的锦绣堆温柔乡,绘声绘色道:“那师徒四人正待西行,路旁忽地闪出一个女子,喝道‘圣僧哥哥哪里去?随奴家耍风月儿去来!’不待行者等做出反应,倏地弄一阵旋风,‘呜’的一声,便将圣僧摄去无踪。此正是‘脱得烟花网,又遇风月魔’。不知那女子是人是怪,圣僧得死得生,且听下回分解!”

“好!”

一个满堂彩声如雷震,所有茶客一起鼓掌。

孙铁嘴笑眯眯地分向四方作揖答谢,而后便有茶楼的两个伙计捧了托盘,分别在楼上和楼下收取打赏。

这些茶客倒也并不吝啬,多多少少都拿出铜钱或碎银,叮叮当当丢在托盘中,不多时两个托盘都铺了厚厚的一层。

石坚也入乡随俗,从褡裢里抓了一把铜钱,轻轻放在托盘上。

楼下茶客中有一个看上去不过弱冠之年、面容俊逸的白衣秀士。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