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这种常规操作若放在过去电影胶片时代,肯定不是被穷死就是被骂死。

以前的胶片时代,光胶片成本就占去电影总预算的很大一部分。

以财大气粗的好莱坞为例,成片占胶片比一般为1:20,即拍20米的胶片素材至少要能剪出1米的成片。但也有个例,好莱坞前辈导演中素以慢工出细活着称的约瑟夫·L·曼凯维奇就在他当年执导的史诗巨片《埃及艳后》中创出过1:28的胶片比,导致影片大大超出预算,后来他也因此而一直饱受各大制片人的诟病。

好莱坞尚且如此,若是放在当年经济发展还较落后的国内,各大制片机构对胶片比的要求更是不近人情,1:3就是底线。

幸亏当今时代已进入数字拍摄时代,反正机器大多都是租用的,不必考虑机器损耗,导演只要不怕浪费时间精力,还不是想拍多少条就拍多少条,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也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出现类似何荁荁这样不计拍摄条数的严苛导演。

当然,遇上了何荁荁这样一位追求完美到近乎病态的导演,剧组的主创人员谁不叫苦不迭。

尤其是拍摄初期,往往一个镜头、一个角度、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细节,何荁荁都精雕细琢、反复比较,直到各方面都令她满意为止,这种工作方式放在一向以散漫着称的好莱坞,那绝对是灾难事件。

在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及何荁荁背靠着李安这位幕后大佬的好处了,正是在李安的帮助和支持下,何荁荁组建的这支摄制组除了个别如摄影师托马斯等较为出名外,基本以年轻人为主,始终有着一股朝气和蓬勃向上的精气神。年轻人嘛,都有向往、有规划、都想干事情,消极怠工是不存在的,他们都努力去适应导演的拍摄节奏。

即便最初托马斯等个别老鸟出现了抵触情绪,但在何荁荁拿出了令人信服的实力后,在剧组运转越来越高效的情况下,老鸟们也逐渐融入了这种氛围之中。

以至于影片拍摄到后期,大家都普遍习惯了何荁荁这种一丝不苟的要求,拍摄进度反而加快了不少,影片质量更是节节攀升。

匆匆吃过杀青宴,何荁荁便一刻不敢停歇地转入后期制作当中。别人都劝她适当放松一下,可她哪敢啊,“小念”就赋予了她五个月的临时中级导演技能,这个期限就像一道紧箍咒,让她丝毫不敢放松。

李安帮她找来了御用的剪辑大师罗伯特·利顿(Robert Leighton),她硬是泡在罗伯特的工作室里足足一个月,连学习带实践,完成了影片从素材到初剪、复剪、精剪再到综合剪的全流程。最后是特效、配乐、配音的合成等,直至最终样片完成。

本章已完 m.3qdu.com